第參章:教室外的春風

-教師的輔導角色與應具備的能力   /沈美紅

一、前言

輔導是什麼?輔導是:「幫助孩子長成他們最適合長成的樣子」;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輔導是:「是大豆就讓它長成大豆,是花生就讓它長成花生」。

輔導是: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智慧專長;不是針對他不在行的智慧,再三練習,盲目加強,導至孩子挫折連連、退縮不前、放棄學習,嚴重者導致中輟斷學的後果。

這麼說來,輔導工作不只是輔導老師的工作,輔導時時在發生、處處有需要。輔導需要全體教職員工,依學生的需要分別情境的差異,作不同程度和分量的投入。因此,為因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一位稱職的教師,不能只是教好書,他還必須兼具輔導的角色與功能才行。

二、寬納輔導者,人人都來參與輔導

吳英璋教授(民86)認為輔導和教學是一體兩面,輔導最普通的概念是幫助。因此,每一個擁有較多資訊源的大人,都可以幫助小孩,這是第一層的輔導;接下來,不是每一個大人都能做到,需要有經驗的老師,這是第二層輔導。當孩子在功能上有欠缺,學習上有困難,行為上有偏差,就要由更專業的人員來接手,這是第三層輔導。可見,不同的個人在不同的事項,可以發揮不同份量的輔導功能;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適如其份的產生輔導功能。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體,當然需要參與輔導,將輔導融入教學。

三、周延輔導對象

過去,有意無意間形成了「有問題、有困難的孩子,才需要輔導」的感覺,窄化輔導的功能,延誤輔導的時機。實則,輔導粗分預防性、發展性、診療性、了解性四種;過去停在了解性、診療性的居多。前者如:測驗後資料束之高閣,評量後並未善加解釋補救;後者如:意在偏差行為的矯正、輔導只在亡羊補牢,接受輔導反成心理負擔。今後宜加強預防性和發展性的輔導,開發學生智慧項目,以強濟弱,帶動良性發展,以加廣輔導的功能。

四、釐清時代的輔導內涵

盱衡實際,師資養成的過程中並不乏堅實的輔導理論,我們只是缺少真正和生活結合的體悟和歷鍊。杜威曾努力地把哲學從不可捉摸的形上的玄思,回歸到容易體悟的真實生活世界,讓我們易於了解,易於掌握。免得「理論」和「生活」之間,以及「知識」和「體驗」之間,漸行漸遠;也免雖然滿腹經綸碰到問題,卻使不上力。

我們要消除理論太多、行動太少的尷尬,我們要透過教訓輔三合一的實施,形成無縫的輔導網路,讓相同的不同個人,在不同的時機、不同層級,發揮不同性質、不等分量的輔導功能,因此我們要:

(一)通曉些許理論

(二)針對不同輔導需求,開發許多理念

(三)設計極多輔導策略

(四)配合無限熱情

(五)展開立即有效的個別或團體的輔導行動

人人參與、用盡心思、說服同仁、撼動家長、感動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快樂學習之路,過快樂幸福的學校生活。

五、懷抱投入輔導的準備 

我們希望引導孩子,以「真、善、美」來看待環境和同儕,我們要懷抱「輔導心」來成人之美、成班之美。「輔導心」包括以下幾種:

(一)分別心

這是一般教師在教學或輔導時,在策略上的運用。也就是說要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開發每一位學生的本性,從其所能、所長開始,加以啟發輔導,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所長。

(二)執著心

孩子是未成熟的個體,可能意志不堅,思慮欠周;也可能屢勸屢犯,好的習慣,老是難以養成。老師需要有執著心,一遍再一遍的教導。教化之功,常常是在三年五年後才會顯現。例如:常有學生於畢業幾年後,忽然來信,訴說他的領悟和對老師的感念。這正是老師耐心、執著的結果。

(三)寬容心

「有容乃大」,空間大、不擁擠,彈性大、摩擦小、不緊繃;處在這種狀態下,心情容易舒暢,氣氛當然會好。老師有寬容心,能諒解、包容孩子的錯,衝突就會少。在寬恕中長大的孩子,心存感激,在感恩中學會謙卑,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四)慈悲心

慈悲最樂、慈悲最能感人。老師用這樣的心來引導孩子們,孩子們也用這樣的心來相互對待,來知覺所面臨的問題和獨處的情境,班級氣氛自然會好,學習意願自然會高,學習效果當然也就會跟著好起來了。


(五)引導心

不論是導師經營班級或專任老師在教導孩子的過程當中,遇到叛逆性較強的孩子,總要不厭其煩地給予適當、有效的引導。就像醫師開處方一樣,這個處方無效,換下個處方,直到病人痊癒為止,循循善誘,永不放棄。


(六)開創心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和遺傳特質,沒有一種輔導方法可以適用所有的孩子。因此,老師必須有一顆開創的心,勇於面對挑戰,不斷研發適合不同孩子的輔導策略。

六、掌握輔導的基本原則

前教育局長李錫津在「將輔導融入各科教學」一文中,曾提到有關在各科教學中,融入輔導的理念、精神和作法、原則。摘錄如下:

(一)普遍原則

各科老師面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如能依據情境發展和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選用合適的輔導策略,就能形成一個堅實、快速有效的教學輔導網,防杜學習的流失,維護學習的完全性和統整性。

(二)完全原則

傳統上,理想的教學就是完全教學。包含知識、技能、情意、價值、方法、習慣、行為的指導;也就是融合教學、訓導和輔導的教學。教學能顧及完全原則,就是兼及身、心、性、靈的學習,強調「教人,不只是教書」;期盼的是人師、經師兼具的良師典型。

 

(三)統整原則

把計概、商概、會計、社會科學分開來教,是教學上的務實需要。但是在教訓輔三合一的期許下,橫的聯繫和統整便相當重要。進一步來說,一個電腦專家,不可能只靠電腦知能立足;他的溝通能力,他的人際關係,他的情緒表達和控制,也要有一致性、統整性的成長,尤其要能和真實生活情境統整結合才成。

 

(四)機會原則

所謂「機會」,就是把握當下。在教完難度較高的單元,進行評量之後,對表現優異和有挫折的學生的鼓勵與輔導;或在上課時,發現學生偷看黃色刊物,實施立即而適切之輔導;就是趁情境鮮明、印象深刻時,當機立斷、抓住機會,予以激勵,引導或指正,比較容易產生效果。

(五)最適、最佳策略原則

進行任何一項輔導或教學時,一定要先瞭解、衡量學生的特質,再引用最適、最佳的策略,方能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比如:對叛逆性高的學生,用強制的方式,反彈一定大;不妨先和他培養「革命情懷」,再循序漸進地引導,就容易多了。

(六)接觸原則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學、訓導、輔導的基礎。學生常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他所教的科目,聽從他的建議與教導。師生良好的接觸,建立適度親密的關係,對於相互間的了解、互信和教學與輔導策略的選擇,都非常有幫助。導師在這方面已有制度上的優勢,除了週記、作業外還有班會、週會、朝會、早自習、午休、打掃時間以及其他各項班級活動可以運用。其他的科任教師則需要自行設法,製造因緣。例如:常在作業或考卷上夾小紙條寫上鼓勵的話,或參與他們的課外聚會……等。

(七)合作原則

教學、輔導可以分工,但更需要合作。教師們將所運用的策略,相互流通,支援使用,可以減輕壓力,提高效率。

(八)回饋原則

融有輔導理念的教學策略,其使用效果的強弱,來自於適用對象知覺的差異。同一策略對甲生有效,對乙生則未必然;因此,教師在運用時,要注意學生的回饋,俾能適時作修正,以提高教學效果。

    除了上述八項基本原則外,不論是導師在班級經營的運作上或一般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若能再靈活運用下列原則,教學活動將能更順暢:

1.自由而有引導         9.多說而不囉嗦

2.民主而有準則         10.多見而不討厭

3.規範而有彈性         11.引導而不強制

4.關愛而不溺愛         12.輔導而不替代

5.寬容而不縱容         13.用心而不在意

6.尊重而不迎合         14.找方法而不找責任

7.幫忙而不施捨         15.費心而不灰心

8.要求而不苛求

七、凝聚輔導的理念

輔導理念是輔導行動的指導原則,有什麼樣的輔導理念,就會激發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輔導功能。因此,針對情境和輔導對象的當下需要,凝聚出切題的輔導理念,允為關鍵性的要務。例如:

(一)方向比努力重要

(二)活動比書本重要

(三)友誼比分數重要

(四)讀什麼學校不重要,把什麼學校讀好最重要

(五)做什麼,像什麼

(六)考試考不好,不是最嚴重的事

(七)帶好每一個學生

(八)教學是要把學生教會、讓學生學會

(九)允許學生有犯錯的機會

(十)學校教學評量時,個別差異性,優於公平性

(十一)引導學生分段學習,分段測驗

(十二)引導學生重複學習、重複測驗

八、不斷開發輔導策略

每位教師的口袋中,都要有許許多多的輔導策略,以備不同學生的個別情境需要。這是務實的部分,也是關乎輔導成效的部分。例如:

(一)「是是非是」的策略

在輔導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時,先說、多說他表現好的部分,再說他要需要改善的部份;末了再總結肯定他的好,若能在不足處加以修正,必然會更好。

(二)接納、肯定、鬆動、置換的策略

在導正學生的觀念時,先接納、肯定他的想法,再提出有力證據,鬆動他的看法,置換、導正他的價值觀。

(三)分段學習、分段測驗的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習意願較低的同學,可以採用分段學習、分段測驗的策略,減輕學生負擔以提高教學效果。

(四)重複學習、重複測驗的策略

對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可採重複學習、重複測驗的方式,讓孩子透過努力也有機會品嚐成功的快感。

(五)鼓勵的策略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讚賞,尤其是來自老師的鼓勵,學生必然會特別在意和珍惜。老師們如果能講究鼓勵的方法,把握機會,適時適切地給孩子增強,孩子必然充滿自信、樂意學習。

 

九、適時選用合適的理念與策略

透過對學生立即有效的觀察,了解每一學生的需要、尋求適合的輔導理念和策略,來實施輔導,就可以產生期望的功能。就像孔子,因對象不同,而有「三思而後行」、「再思可矣」等不一樣的輔導策略。

十、不停地教育,不斷地輔導

教育和輔導,時時都有需要,處處都在發生。我們的輔導和提醒,常常不是三遍、五遍就可以的。要有滴水穿石,鐵杵成針的細密工夫,耐心地不停教育、提攜,不斷輔導,才能見到成果。

十一、結論

綜上所述,實施教訓輔三合一,庶幾可以逐步達成上述的功能。尤其我們特別強調教學、訓導、輔導這三種功能,必須統整如一,藉由教師於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根據不同學生、不同情境的需要,統合而適如其所需的發揮出來,產生期望的教化功能。

總而言之,時代不同,教育需求也不一樣,教師的職責當然也有所不同,讓我們回歸教育的本質,重新思考教師的輔導角色與功能以及輔導的方向,廣納輔導的人力資源,普及輔導的對象,展開有效輔導行動,周延輔導的內涵;真正做到個別化、個性化的輔導,使每位學生都能適性快樂的學習,幸福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