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

-以短篇小說「抽獎」(The Lottery)為例

士林高商英文科 黃斌峰

2008年2月

一、 前言:

「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對一般高中職教師來說,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好像只有在大學時代,英美文學的課堂上才有可能會發生。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思考,英美文學作品不但內容饒富趣味,更是英語語言精華的結晶,並且蘊含有深厚的英美文化意涵,若是透過一些適當的安排,將之用於課堂的教授上,想必能收到提振學習興致,吸收語言精髓,以及瞭解對方文化等等的優點。本文的重點,便是在探討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的可行性,並且以美國近代女作家雪麗?傑克森(Shirley Jackson)的一篇短篇小說,「抽獎」(The Lottery)為例,附上一則教學實例。

二、 初探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

首先,在初探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之可行性前,不少老師必定會問:「目前市面上可供我們選擇的英語教材如此多元化,為何非得選擇文學作品不可?」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學者Joanne Collie與Stephen Slater兩位便從「教材」「文化」「語言」以及「學生本身」四個方面來說明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兩位學者指出,首先,以「教材」這個方面來說,文學作品無疑是個「極有價值的正統教材」(valuable authentic material)。的確,文學作品貼近人性,更重要的是,文學作品經過時間長久的千錘百鍊,若用做教材,便能讓學生學到語言裡的精要部分。以「文化」方面來說,無疑地,文學作品是了解該語言之文化的一大捷徑,讓學生迅速能一窺目標語文化之一二。以「語言」這方面來說,儘管不少人質疑,文學作品的用語大多古樸艱澀,有時與現代用語相差甚遠,實不是恰當的語言素材。然而,我們換個角度想,學生若要讀懂文學作品,難道不需閱讀技巧的訓練?而且,經由閱讀文學作品,學生難道不能欣賞作家精鍊的表達方法,更遑論對其中較為複雜的句法,正式的用字印象深刻?最後,以「學生本身」來說。我們都知道,國內英語教學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便是學生過於重視文法句型的分析。在這個情形下,倘若能讓學生學習人文涵養豐富,內容吸引人的文學作品,想必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針對Collie和Slater兩位學者的觀點,好幾位學者也做出呼應和補充。首先,學者Gillian Lazar便指出,只要所要教授的文學作品經過仔細選擇,的確可以收到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之效。原因很簡單:不論是小說,戲劇,甚至是詩或散文,都有著曲折的情節或是深奧的意境,由於能夠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甚至是文化背景相結合,而足以吸引學生讀下去。有關這方面,學者Chris Searle便紀錄過,當一群加勒比海的學生在學習研讀英國文學時,這群學生便覺得他們見識到一個截然不同,和自己世界格格不入的文化。學者Brumfit與Carter也指出,當一群肯亞學生在研讀文學作品時,便認識到自己的文化,在歐洲殖民歷史中的定位,進而重新審視自我的形象。

另外,Lazar也指出,教授文學作品的一大好處,便是經由作品裡精妙的語言,來達到語言訓練的目的。正如Lazar所指出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用作語言訓練,乃是因為文學作品的字裡行間,意涵深遂,令人難忘,很容易便刺激學習者主動去運用新學的語言來作消化或是詮釋。學者Widdowson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如果要求學生研讀文學作品裡的文學筆法,我們等於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最純正的用法。簡言之,兩位學者所提出的觀點,不外是在強調文學作品中的精當語言,實是不可多得的恰當教材。

最後再補充幾點。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中時常會出現各種的技巧,將作者的寫作理念隱藏在字句的表面之下,等待讀者自行去發掘與解讀。這也就是說,如果適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研讀文學作品,將隱藏於字詞表面下的主題詮釋出來,等於是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想辦法去訓練做假設(hypothesis)和推想(inference)兩項重要的閱讀技巧,正如學者Rossner所指出,文學做為培養學生培養推敲涵義,做出詮釋的能力,實在是極佳的教材來源。再者,學生在研讀一篇文學作品時,從原本的一頭霧水,到最後的豁然開朗,當然能夠帶給學生無比的成就感。學者Lazar便說,如果我們讓學生針對文學作品抒發己見,逐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學生的信心便能逐漸建立,學習的動機也會強化。

談完了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的好處,緊接著教師可能會問一個問題:文學的世界浩瀚如海,究竟哪些文學作品適合在一般高中職的教室裡教授?首先,想當然爾,我們必須考量到學生的程度,語言太過艱深的作品,適當的改寫當然是必要的。另外,Collie和Slater兩位學者也提供給我們另一個重要的考量方向:所教授的文學作品,必須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足夠的共鳴。的確,不論是教授何種教材,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也因此學生的學習動機,理應是我們的首要考量。舉個例子來說,Maley和Moulding兩位學者經過研究後便指出,如果挑選合宜,詩作極為適合做為教材,因為裡面所含的主題,大部分都可以刺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去做強而有力的反芻思考。兩位學者的研究,也正好解釋了為何目前各種版本的高中職課本,都會收錄幾首英詩做為教材。學者Lazar更是明確地指出挑選文學作品做為教材的三大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教師所任教的課程種類。這個原則便包含了學生的程度、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學生所學習英語的種類(例如是商用英語、特殊英語、或是一般英語)、授課時數、課程計劃表等等。第二個原則是教師所教授的學生種類。這個原則包括了學生的年齡、興趣、國籍、文化種族背景、是否有閱讀文學作品的經驗等等。第三個原則則是和作品本身有關。這個原則就是指所教授的文學作品取得是否容易、長度是否恰當、是否有高度的開發性(exploitability),意即教師是否可以從作品裡開發出各種的教學活動,或是教師是否能開發出足夠的教學資源(像是各種的教具、教學媒體)來教授該作品、是否會干擾到現有的教學進度。考量時把握住這三大原則,應當便能挑選出最適合教授的文學作品。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的一些具體方針。Collie和Slater兩位學者綜合各種的理論,整理出以下幾點原則:(1)運用各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來保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教法,如果是從頭用到尾,毫無變化,肯定會讓學生倦怠。因此,我們教授文學時,除了講述法之外,舉凡角色扮演,即興演出,寫作創作,討論或提問,問卷,視覺教具等等,均可以變換使用,特別是當學生對文學毫無概念時。(2)教授作品時盡量使用書面的資料。兩位學者指出,也許有些人認為,書面文字十分冷硬,容易拉開和學生的距離。其實反而正好相反!書面文字最容易讓學生產生極大的想像空間,反而更能夠輔助學生經由遐想探索作品的內涵。(3)盡量採用小組方式,運用小組內部共同的資源和知識。文學作品大多較為艱深,因此採用小組乃是一個較為務實的方式,讓學生能在一種互助的氣氛下,享有更大的自由,發揮更大的潛能。(4)引導學生自行去探索文學作品。的確,在很多的情形下,文學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也就是說,如果能經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自行一層一層地領略作品中的內涵,甚至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再檢視作品裡的種種線索,逐步修正自己所做的假設。這樣子的教授方式,要比教師直接講述還來得有效。

其實「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在近年來慢慢蔚為風氣,可以說已逐漸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許多學者都針對這個主題,做了不少的研究,發展出一套套完善而複雜的理論架構。以上所言,可以說只是略舉一隅而已。而這許許多多的研究與理論,無非是在告訴我們一項重大訊息:文學作品的確可以和語言教學結合,因為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極佳的教學素材!

三、 教學實例:以短篇小說「抽獎」(The Lottery)為例

在這裡,筆者便以美國近代女作家雪麗?傑克森(Shirley Jackson)的一篇短篇小說,「抽獎」(The Lottery)為例,設計一則教學實例,以供讀者參考。首先,儘管這是篇短篇故事,對於國內高中生的課堂需求來說,長度仍嫌過長。因此,筆者先將之濃縮、簡化如下:

 The morning of June 27th was clear and sunny, with the fresh warmth of a full-summer day. Around 10 o’clock, the people of the village, about three hundred people, gathered in the square, waiting for their annual lottery. The lottery in this town had a long history.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it was conducted by Mr. Summers. In fact, Mr. Summers even made a lot of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their lottery.

 As the lottery was about to open, Mrs. Hutchinson came hurriedly along the path to the square. “ Clean forgot what day it was,” she said. ”This morning I looked out the window and the kids were gone, and then I remembered it was the twenty-seventh and came running. ” Right after Mrs. Hutchinson’s arrival, a sudden hush fell on the crowd. Mr. Summers cleared his throat and said, “ I think everyone is familiar with the rules, right? Now I’ll read the names-heads of families first-and the men come up and take a paper out of the box. Keep the paper folded in your hand until everyone is done.”

 So the lottery began. As it went on, Mr. Adams said to Old Man Warner, who stood next to him, “ You know, they do say that over in the north village they’re talking of giving up the lottery…”Old Man Warner snorted, “ Pack of crazy fools!Listening to the young folks, nothing’s good enough for them!Next thing you know, they’ll be wanting to go back to live in cave…There’s always been a lottery!”

 Soon every man in town took his paper. Then there was a long, breathless pause until Mr. Summers, holding up his paper in the air, said, “ All right, fellows.” For a minute, no one moved, and everyone opened 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Suddenly the voices began to say, “ Bill Hutchinson’s got it!”Learning the fact, Mrs. Hutchinson shouted, “ It wasn’t fair!You didn’t give him(Bill, her husband)time enough to take any paper he wanted.” Unfortunately, her complaint was in vain. The Hutchinsons were still brought to the lottery box. Mr. Summers told them, “ Now, each one of you will take a paper out the box. Again, keep it folded until everyone is done.” The Hutchinsons took out their papers in no time, and their papers were opened right away. Except Mrs. Hutchinson, everyone else got a blank paper. Hers had a black spot.

 Mr. Summers said, “ So it’s Mrs. Hutchinson! All right, folks, let’s finish it quickly! ” Everyone took a stone in his or her hand and had Mrs. Hutchinson in the center of a cleared space. “ It isn’t fair!It isn’t right!”, Mrs. Hutchinson screamed. All of a sudden a stone hit her on the side of the head!Then everyone threw his or her stone hard at Mrs. Hutchinson, in spite of her horrible screams. (作品出處: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Poetry,and Drama,X.J. Kennedy, New York:Harper Collins, 1991, p194-200,筆者自行改寫 )

 首先,本篇作品的作者,雪麗?傑克森(1919-1965),其作品以哥德式(Gothic,即指以殘忍、謀殺、血腥為基調的故事)恐怖狂想的氣氛聞名於世。傑克森小姐的恐怖小說在文學界及銷路上都非常成功,其中有多數皆被改編為廣播劇和電視劇。(註一)以本篇作品為例,發表於1948年的「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便被視為恐怖小說的經典而收錄於許多文選之中。其中作者以冷靜、客觀的筆調,「藉著栩栩如生地展現一場毫無意義的暴力,以及人們生命中普遍的不人道,來達到驚嚇讀者的效果。」(註二)換言之,本篇故事的主旨,乃是在諷刺社會上諸多吃人不吐骨頭的殘忍傳統,但人們卻是對之視而不見,甚至習以為常。而故事裡的各個人物,就是在代表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例如Mr.Summers改良這種殘忍的抽獎活動,所代表的,便是表面上看起來是求進步,其實在助紂為虐,讓社會開倒車的人;Mr. Adams對之表達些許質疑,代表仍有正義感,卻淪為少數,不敢發聲的人;Old Man Warner對之完全支持,代表故步自封的人;至於故事裡最倒楣的Mrs. Hutchinson,乃是代表自私的人,起先對於抽獎活動完全接受,等到輪到自己的時候,才在大喊不公平。簡言之,本篇故事曲折有趣,筆調優美,所含的內涵不但發人省思,而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之前所談挑選文學作品做教材的標準。

 接下來便是教學流程。筆者遵循之前所談的教授文學作品之原則,再參酌Penny Ur和Alice C Omaggio,兩位學者的閱讀教學理論和策略,加上Jack C. Richards與Theodore S. Rodgers評估教學法的技巧,以及詹麗馨、李欣蓉兩位老師在「樂在英語教學」一書中所提出的「閱讀教學三部曲」,設計出以下的教學流程。首先,改寫過的本篇故事,以長度而論,還是較適合當作是課外教材,讓學生回家自行閱讀,教師在課堂上檢討。因此,教師交代學生回家閱讀本篇故事之後,首先在課堂上可以用一些理解性的問題(comprehension questions),一方面測試學生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幫助學生回憶故事情節。以下是幾個供參考的理解性問題:

1. According to the story, how did the lottery work?

2. Who improved the town’s lottery?

3. Who arrived at the square last?Do you think (s)he liked the lottery?

4. What was Mr. Adams’ attitude towards the lottery?

5. What was Old Man Warn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lottery?

6. Who was the “ lucky winner ”at last?What was her reaction to the result?Why did she have such a reaction? 以上這幾個問題,教師可以視班級的實際狀況,配上選項將之製作成選擇題,當作是隨堂小考;或是在課堂上用口頭提問,給學生練習口語能力。

接下來,教師便是要引領著學生,逐步解開故事的深層意涵。如前所述,要達到這個目的,可以有好幾種的方式,其中,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用「開放性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註三),也就是藉著讓學生回答一個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逐漸地觸及故事的內涵。以本篇故事來說,教師不妨在問完上面的問題之後,改用以下這類的問題:「同學們,看來大家都將文章看得很仔細,現在我來問大家,請問故事裡這種殘忍的抽獎活動?為什麼會行之有年?大家為什麼都默默接受呢?…(讓同學自由回答,逐步引導學生到「習慣成自然」這個答案)沒錯,人類就是這樣,不管多麼邪惡的事,只要習慣了,也就沒什麼了…同學們每天看新聞報紙,想想看有沒有像這樣,明明很邪惡的事,大家卻都視而不見…好,再想想看,對於這些邪惡的事,你週遭的人,反應大都是什麼…(注意聽學生的回答,想辦法將之串連到故事中的人物)這些反應和故事中的人物像不像…所以說,這篇故事,不就是像在側面描寫我們的社會上,那些荒謬邪惡的現象嗎,而故事中的人物,不也就是像眾生百態嗎?…」

等學生都完全領略故事之後,最後教師不免要給學生測驗。當然,傳統式的測驗一定可行,像是測驗故事中的單字片語,或是將之改編成克漏字,測驗故事中所用到的文法句型。除此之外,教師不妨給學生做一個延伸活動:

After reading the story,perhaps you can truly improve the system of the lottery in the story!After there’s a lucky winner, what do you think the people should do instead?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就是說,這個延伸活動的目的,便是在學生深刻瞭解故事裡「抽獎」活動的真正涵義之後,運用自己的想像力,自行嘗試改良這種不人道的陋習,寫出五件抽完獎後,所該做的事。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答案給學生參考:Everyone should give the winner a hug.或是Everyone should kiss the winner on the face. 當然,必定有些同學的答案十分有創意,或是十分搞笑,此時教師也該拿出來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

四、 結語

的確,對高中職教師來說,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絕非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文學作品乃是語言中的精淬,不但有趣,也包含有各種深奧的哲理,絕對稱的上是極佳的語言教材。因此,以目前來說,已經有許多的研究,將這個概念,擴展為一項專門的學問。教師只要在課前,透過某些既定的標準,篩選出最適合該班的作品教材,而在課程中,注意一下教學的技巧,以讓學生自行領會作品精神為主要目標,如此一來,便能成功地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

五、 附註

註一:有關雪麗?傑克森之生平介紹,參見大美百科全書第15冊,臺北:光復書局,民79,p423

註二:有關本篇故事之精神與詮釋,參見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Poetry,and Drama,X.J. Kennedy, New York:Harper Collins, 1991, p194

註三:對於使用「開放性問題」在閱讀教學上的重要性,許多學者都詳加闡述。例如學者Penny Ur 在其著作,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中,便列舉出各種的閱讀教學策略,其中便有以各種問題,包括開放性問題,測試學生的閱讀瞭解。學者Alice C Omaggio也在其著作,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裡,列舉了教授程度較高學生閱讀的範例教案,其中也包含了使用「開放性問題」。參見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enny Ur,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43-148與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Alice C Omaggio, Boston:Heinle&Heinle, 1986, p169-173

六、 參考書目

1. Brumfit, C. J. and Carter, R., and Walker. R.(eds.)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Collie, Joanne and Slater, Stephen, Literatur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Kennedy, X.J.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Poetry,and Drama,X.J, New York:Harper Collins, 1991, p194-200

4. Lazar, Gillian, Language Teaching: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Trainer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 Maley, A and S Moulding, Poem into Poe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Omaggio, Alice C,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Boston: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 Inc.1986

7. Richards, Jack C and Rogers, Theodore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8. Rossner, R.(1983)”Talking Shop:H.G. Widdowson on Literature and ELT ”in ELT Journal 37, 1

9. Searle, Chris(1984)Words Unchained:Language and Revolution in Grenada, Zed Books

10. Ur, Penny,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Widdowson, H. G.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U.K:Longman, 1975

12. 詹麗馨,李欣蓉,樂在英語教學,臺北:師德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民89

13. 大美百科全書第15冊,臺北:光復書局,民79